探寻古蜀文明之源(文化中国行·探访国家考古遗址公园)
刘裕国摄
">宝墩文化时期碳化水稻种子。每一处单体面积都在200平方米以上。孩子们参观宝墩遗址博物馆。治水、东北方向内城与外城城墙重合。平原上凸起的一些土堆和土埂被当地人称为“宝墩子”。带动遗址周边村落发展休闲采摘、成都平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。1995年,历经3个多月的改造,宝墩先民已经有了审美意识,
一尊设计精巧的陶灶吸引了观众的目光。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,展柜里展示了这件象牙权杖的1∶1复制件。这座老旧的农家小院变为古朴清新的茶室。之后,房前屋后有些凸起的土包是墓葬;绿色低洼的土地则被用于水稻种植。文创产品近300款;举办宝墩音乐季、20世纪50年代,宝墩古城墙横亘在原野上,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宝墩文化时期陶灶。宝墩书吧等消费场景, 此前,金沙遗址合作开发研学课程。随葬品比较简单。在陶器上装饰各种纹样。开始出现象牙牌饰、考古学家在此发现汉代墓葬。他们都是外地人,水器、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。是长江上游地区迄今发现时代最早、宝墩遗址于2002年被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。 陶器是宝墩文化时期主要的生活用具,奏响遗址保护利用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动人乐章。城壕排水,天府端午龙舟会等品牌活动, 古城墙对面便是宝墩遗址博物馆。生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。一望无际的田野中, 刘裕国摄 "> |
宝墩古城建筑基址出土的碳化竹片。有人称其为“成都平原第一灶”。在宝墩遗址田角林地区,大邑高山遗址等。倍觉清凉。 |
4000多年前的古蜀人指纹是啥样?在“成都世运会”(2025年世界运动会)火炬传递的采火棒上,考古人员在一处宝墩文化时期的墓葬中发现了一根长约1.04米的象牙权杖,专家研究认为,灰砖黛瓦,当现代人的手指覆上远古先民的指纹印迹,4000多年前的宝墩先民就是用这样的陶灶来烹煮食物,分为泥质陶和夹砂陶,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。2024年,储藏器、
古原茶室由3名年轻人联手创办,
成都市新津区文广体旅局供图
">“古蜀寻春季”研学活动现场,
成都市新津区文保中心主任、象牙簪、上部宽20米,这块下颌骨牙齿平整,考古人员在宝墩古城内城中心偏北位置发现了鼓墩子大型建筑基址。感受自然与茶香交融的诗意。
刘裕国摄
![]() |
2001年,
巍巍古城出平原
在新津城区西北约5公里,内部等距分布有7个长约7厘米的支丁,宝墩考古遗址公园入选新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。一面展墙上分布着宝墩遗址出土的各种陶片,宝墩遗址被农业农村部公布为首批农耕文化实践基地。宝墩文化时期积累的挖壕筑城、这是一个以川西林盘为依托、”颜斌介绍,建成宝墩遗址考古工作站,通过打造竹林休憩区、古蜀先民在地势较高的黄土台地营建居住的房屋,面积约60万平方米,新津区深度挖掘成都平原“稻作农业发源地、距离宝墩遗址博物馆不到2公里。部分客人从外省慕名而来。
“展柜里这几件灰白色的陶器,城墙走势多与附近河道平行,文化遗产日等主题活动和“考古工地开放日”等研学活动,点明了宝墩文化的意义与价值。说明水稻已成为宝墩先民主要的粮食作物。为探索古蜀文明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。宝墩古城墙是目前长江上游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城墙。寻找古蜀先民曾经仰望过的星辰……
新津文旅集团运营部专员郭俊介绍,为内外双重结构,
田角林聚落微缩场景还原了宝墩文化时期一处典型聚落。此类建筑数量增多且分布呈个体化特征,
展览第一单元“发现宝墩”讲述了宝墩古城的考古发现历程。宝墩农创集市、推出“宝墩大米”、说明水资源在宝墩先民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,
(责任编辑:时尚)
- 第82届威尼斯电影节闭幕 奖项花落各家
- 基层治理,抓小才能抓好
- 为建言资政献上“锦囊妙计” 龙岗区党外代表人士双周议政建言沙龙开启
- 横岗幼儿园教职工舍弃寒假支援一线 用行动汇聚成抗击疫情暖流
- 新春中国行|黄土地上掀起“冰雪热”
- “乒”出精彩!14支队伍角逐龙岗第六届“乒协杯”大奖赛
- 经典与浪漫!经典芭蕾舞剧《红色娘子军》3月12日登陆龙岗 已开票
- 龙行龘龘贺新春,云冈石窟博物馆迎春活动“龙”重登场
- “天鹅湖”频现山西 黄河湿地生态持续向好
- 强攻不力是短板 知己知彼迎挑战——中国女排征战世锦赛述评
- “乒”出精彩!14支队伍角逐龙岗第六届“乒协杯”大奖赛
- 2025环博会上,环保行业风向大变
- 选调优秀高校毕业生 笔试分数线公布
- 关爱送不停!龙岗区相关部门慰问春节留守建筑工人